贵州湄潭,就是琼瑶《菟丝花》里那个美得叫人心颤的黔北小江南。
这里位于神秘的北纬27度线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湄江山水鬼斧神工,如诗如画。
作为贵州茶产业第一县,湄潭在“全国重点产茶县”中排名第二,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十大最美茶乡”,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茶叶屡获国家级和国际名茶金奖。
湄潭茶业的井喷式发展,以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为标志,茶叶种植面积从此前的4.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60万亩,全县50万人口,有35.1万人从事茶产业,占总人口的70%,2017年茶业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成千上万退耕农户靠种茶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退耕还茶百姓富 一袋茶叶赛干部
在湄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政府穷,百姓富,一袋茶叶赛干部。
湄潭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明辉说: “退耕还茶,老百姓获益最大。仅上一轮退耕还林中,全县通过退耕还茶全面脱贫的人口就达31359人,其中70%的贫困户盖起了黔北民居,过上了小康生活。”
云雾缭绕、云蒸霞蔚的云贵山,坐落在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村。过去这一带苦哈哈穷兮兮,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光棍汉特别多。
帅小伙申学强二十大几了还说不上媳妇,他父亲急得不行,求他二姨:“娃不小了,你给娃张罗个对象。”
二姨安慰说:“不忙嘛,姻缘没到!”
申学强父亲说:“他二姨吔,只有我们云贵山娃儿这么大了姻缘没到哟!”
后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春风吹到了云贵山,家家户户退耕还林种茶叶,几年的工夫就甩掉了穷帽子,云贵山的光棍汉们也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在城里当幼师的文燕姑娘人长得漂亮,多才多艺,暑假到云贵山采茶,与茶农申学强一见钟情,欣然嫁到了云贵山,做起了幸福的茶农。
单身汉黎建国38岁那年,也走了“桃花运”,说上了一个小他近20岁的媳妇,就此宣告,云贵山最后一个老光棍成功脱单。
“云贵山海拔1200多米,2002年之前,老百姓都在山坡上种玉米,收成很低,肚子勉强填得饱,但手里没得钱花,也留不住水土。”大庙场村党支书鄢吉伦告诉记者,“实施退耕还林后,山上9984亩耕地都种上了茶叶,全村人均种茶1.5亩,不仅改善了生态,而且优化了种植与产业结构,每亩茶园一年收入可达6000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民李朝华2010年退耕还茶20多亩,后来他还办了一个茶叶加工厂,一年收入20多万元。
“过去我们这有句老话,叫神仙难过二三月,因为开年之后,青黄不接,很多村民吃了上顿愁下顿。”李朝华说,“如今的二三月,正是摘春茶的旺季,摘茶叶就是摘钞票,茶农腰包鼓鼓的,收入不比干部差。”
流转返租统一管 卖茶收入全归你
经营茶园投入较大,也有一定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如何确保质量安全、打造茶叶品牌,让茶农犯愁的事不少。
随着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入驻,与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湄潭茶叶的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迈上了快车道。
湄潭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把生产与加工基地建在了大庙场村,公司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土地流转返租的模式,与退耕还茶农户签订合同,公司支付退耕茶农每亩500元的流转费,包括给茶农每亩200元现金,统一施用200元的茶叶专用复合肥、使用80元的生物药剂等防控有害生物等,公司对茶园做好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后,再将茶园交还给茶农管理,公司按市场价收购茶农采摘的茶青,每亩6000元左右的茶青收入算茶农自己的。
沁园春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吉伟告诉记者,“公司与基地农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在资金、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上给予基地农户帮助和支持,最大限度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确保茶叶产品做到优质、健康、安全、放心。”
目前,沁园春茶业建立了无公害茶园基地7000多亩,其中核心有机茶园基地611亩,辐射带动农户发展茶叶基地3万余。
2012年,公司依托生态有机茶园,实现茶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沁园春茶庄年接待游客在4万人次以上,并以此延伸了茶园养鸡项目。
前不久,一只“坚强的茶园鸡”成为网红,刷爆了朋友圈,这只鸡就来自沁园春庄园的退耕茶园里。
“当天突降大雪冻雨,这只茶园鸡没来得及回鸡舍,在树上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发现时,它已被冻住了。”赵吉伟说。
赵吉伟介绍,每亩茶园能放养20只鸡,一只茶园鸡市场上至少能卖100元,一亩茶园又能增加净利1000多元。目前,周边已有数十户村民通过伺养茶园鸡增收致富。
私人订制卖好茶 茶乡处处是风景
通过退耕还林,发展茶叶产业,湄潭把原本粮食生产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茶园,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3.59%,每年减少水土流失22.3万吨,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100%。
湄潭出产的绿茶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翠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红茶甜香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浓醇厚,不可复制的优越自然环境,成就了湄潭茶叶优良的品质。
最美茶乡紧相连,湄潭处处都是景。湄潭乡村茶园、森林、稻田与黔北民居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茶叶值钱,风景更值钱。赏心悦目的茶乡美景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也为湄潭茶农带来了新的生财之道。
近年来,湄潭县委、县政府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和60万亩生态茶园,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做大茶庄园经济,全域旅游基本形成,翠芽27度4A级景区、中国茶海等茶旅景区星罗棋布。
随着茶旅一体化的兴起,创客茶园、茶庄等新业态不断植入,“定制茶园”种茶、制茶,卖茶、卖风景,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茶园经营模式。
赵吉伟告诉记者:“以前是茶叶采摘时找销路,现在是茶园根据客户要求生产;以前茶叶是按斤卖,现在是按亩卖。”
赵吉伟所说的茶叶按亩卖,实际上是一种“私人订制”模式,客户只要每亩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拥有一片茶园,成为“茶园主”,每年可获得一定数量的个人“专属定制”茶叶。至于要绿茶,还是要红茶,客户说了算。
赵吉伟说:“‘私人订制’模式在湄潭、在贵州茶区方兴未艾,因为这种模式的茶园每亩收入要高出1000元左右,附近的茶农都追着我,希望把茶园流转给公司,按照‘私人订制’模式来经营打理。”
湄潭的创新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赞赏。日前,带队深入湄潭调研的国家林业局退耕办总工程师刘再清对记者说,湄潭人用“流转返租、私人订制”的实践,谱写了退耕还茶的绿色经典,当地政府利用退耕还林的平台和契机,做足了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产业富民的大文章,还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