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做大做强“茶"产业文章

2017-11-02 10:41:22 来源:宿松新闻网

 0
\

——对安徽宿松县发展茶产业调查
 
安徽宿松县背靠大别山,柳坪、陈汉、北浴、趾凤等茶基地山高云雾,空气新鲜,良好的产茶自然环境,该县盛产的“柳溪玉叶”、“宿松香芽”、“宿松雨兰”等茶叶品质超群、香高幽长、滋味鲜醇,饮后回味甘甜,齿颊留香,是品茗或赠客的上等佳品。
 
得天独厚的山林、丘陵、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为该县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理想场所。该县雨后春笋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该产业。如柳溪玉叶,曽多次获中国农业博覧会金奖,2012年获得中国(安徽)农博会金奖,现作为安徽省宿松县唯一的全国名茶被收录于我国“九五”精品图书《中国名茶志》。
 
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全县茶园种植面积28700亩,在脱贫攻坚道路上通过茶产业扶贫,帮助农民走出困境。我对该县黄大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2016年该社带动57户198人脱了贫,走出了困境。
 
入社:提高贫困户收入
 
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股份”的形式,实行“以社带户”提高农户收入。入社农户以专业合作社担保,银行授信予以小额贷款,农户以此入股,可在专业合作社分红。“我在银行小额信贷5万元,在茶叶合作社入股,3年分红有1万元,另外自己在合作社茶厂做事,年收入2.2万元,家里还有3亩茶园,茶叶纯收入每年近3万元。”贫困户姚焰青对我们说:“没有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前,我们这里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有了合作社,我就入社种茶树,收入比种水稻、小麦好多了。”姚焰青只是黄大村入股该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受益脱贫中的一人。
 
该村贫困户们纷纷加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户户收入都不同程度有了提高。
 
目前,全村有52户社员235人加入了茶叶合作社。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好,理事长熊祥新说:“入社社员家年收入最高可达8至10万元,最少也可得到3300元的实惠。”
 
办厂:延伸合作社茶产业链
 
“我们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茶园有千亩,以种植白茶为主,还有龙井茶等品种。”理事长熊祥新说。
 
为延伸合作社茶产业链,提高茶产业附加值。“近年来,合作社在2009年村茶厂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更新设备。现总投资200多万元的先进加工制作硬件,在全县茶厂是一流的。”村主任兼合作社副理事长张礼兵向我们介绍。
 
专业合作社有自己的制茶厂,形成了茶叶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通过自产、自行加工制作、自销,同时,一些贫困户社员在合作社茶厂打工,大大提高了专业合作社的收益。
 
据了解,该茶叶专业合作社全年采摘、收购茶有24000公斤,4斤鲜茶大概可制作1斤干茶,加工成品分上、中、下不等级别和档次。按质论价。最高档的黄金茶每斤可卖到两千多元,上等的白茶斤价为1260元,一般的400元左右,档次低的只卖几十元,是本地城乡品茗、赠客的礼品,畅销县内外。
 
“合作社茶厂对外加工,按加工条茶每斤30元、扁茶每斤60元收取加工制作费,全年有一笔可观收入,将近20万元。”负责合作社茶叶制作加工的社员说。
 
创牌:扎牢合作社的根基
 
“为把合作社办好,茶叶品牌和质量很重要,合作社上下都在这方面下功夫、努力。”理事长说出了他心中的秘密:“我们对茶树从不施化肥,全部用标优美有机、无公害、绿色和循环利用的猪粪作肥,去茶虫不用农药,有专用的去虫灯。申请了”三绿食品认证,注册了‘九井沟、黄大白荼’等品牌商标。
 
“黄大白茶真是不错,口感好! ”江渐一带的老板对该专业合作社白茶很认可。
 
据了解,该专业合作社采用“密植蓬生茶园”和“高等条植茶园,”实行无性繁殖茶苗移植技术。合作社对茶园规划、建设、管理是成片连块开发、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管理。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选择吉安白茶、龙井3号等优良品种进行移植。
 
“在茶叶加工技术方面,高薪聘请渐江师傅,每年对茶农进行培训。”同行的该镇副乡长夏学兵说:“注重严格分级包装,包装合传达本村‘西林寺’禅宗文化信息,提升该社茶的品位。同时,每年3月下旬,定有5天的‘品茶节’,加大宣传和推荐合作社茶的力度。”
 
帮扶:合作社背后的动力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和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理事长熊祥新满腔坦诚,黄大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县、乡、村各级、县财政、农委涉农部门给予项目、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助,累计有100万。成为该社发展的最大动能。
 
2016年12月8日,副省长方春明到该合作社茶园基地视察调研。县委书记王华、县长王赵春及县农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多次到黄大村合作社贫困户家了解茶产业脱贫致富情况。
 
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给了黄大村茶叶合作社发展和贫困户社员脱贫强劲动力。
 
社员朱金明,50多岁,家有6口人,妻子患病去世,典型因贫致贫户。家有2亩茶园,自产中档白茶50茶斤,每斤400元无销路。合作社把他家茶叶推销给了安庆福众汽车有限公司接对帮扶单位,年收益2万余元。
 
“合作社社员家的茶苗和技术都是茶叶合作社从上级帮扶项目资金中免费提供。”合作社茶园管理人员说:“朱金明家2016年脱了贫。”
 
吴旺梅,是茶叶合作社最早7人之一,家有8亩茶园,年纯收入近7万元。他说:“有合作社与没有合作社有很大区别,不论是生产,管理,还是加工、销售,有合作社比没有合作社要强好多,我深有体会!”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茶产业是黄大村主导产业,是该村贫困户和茶叶合作社社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镇党委书记王硕华说。
 
近年来,黄大村依托村茶叶合作社,一边扩大合作社规模,一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两轮驱动,让全体村民享受到合作社带来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给予的红利。
 
2016年,该村茶叶合作社按542股,村占294股,村民占248股进行第一次红利分配后,村里又对五保户、低保户近100户每户给予400元进行第二次分配,让大家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村民杨连生,是合作社社员,60多岁,4口之家,孩子读书,典型因学致贫。他本人在村合作社茶厂务工,年收入2.2万元,妻子发挥会摘茶叶的特长,每年能给家里增添3000元收入,他终于在2016年脱贫。
 
据了解,该村和专业合作社为周边村民和到合作社务工人员每年带来上百万元的实惠。
 
“包括土地流转费250元/亩,采鲜茶20元/斤,摘茶每年开支就达38万元左右,……”村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熊祥新说:“力争8年内带动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人均一亩的目标,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实现10户31人脱贫出列。”
阅读 1 0
0
1